華人的農曆過年,兒女們要回家鄉團圓過節,總免不了要面對親戚與家人的寒暄問暖,單身男女們經常會被何時要交男女朋友或結婚,已婚者則是被問何時生子添孫,「結婚生子」和「成家立業」一直是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然而,在低生育率的時代,這些傳統觀念逐漸被動搖了。
目前分類:文化、思想與歷史(History、Think、Culture) (67)
- Feb 17 Fri 2017 10:50
「養兒防老」的傳統價值應該調整
- Aug 15 Mon 2016 11:39
教育人員帶頭作假的台灣教育
1998年前後,那是我讀中學的時候,學校在寒暑假都會有輔導課程,而且經常性會把學期應該進行的課程,提前在寒假或暑假就開始進行。不管是高中還是國 中,學校為了應付畢業生所面臨的大型考試,通常會讓課程提前授課完畢,寒暑假對於某些學生來說,名存實亡。那麼,既然學校打算在寒假或暑假進行課程,為何 還要放寒假或暑假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 Jul 30 Sat 2016 13:31
「奸巧」背後的負面影響
社會的「信任感」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高度信任感的社會,可以有效降低行政和管理成本,圍堵、提防、監管等防弊工作也可以減少,社會充斥較少的猜忌與懷疑。台灣雖然已非開發中國家,但我們離這樣的境界,其實還很遠。
- Jul 17 Sun 2016 00:21
教育不該逼獅子去游泳,烏龜去爬樹!
我記得我念中學的時候,對數學和科學的「喜好度」非常高,不管是數學、物理、化學,還是地球科學,我都可以在考試上有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化學,我可以在各種化學考試中,獲得相當高分的成績,但也讓我誤以為,我的專長和興趣是「科學研究」。
- Feb 20 Sat 2016 10:54
任何的經濟成就從來不是單靠一個人能夠達成
如果奧斯卡金像獎把選舉活動也納入報名資格中,則每年獲獎的影帝影后,很可能都是在選前喊得聲嘶力竭、情感外露的候選人。為了勝 選,候選人都會誇飾未來的願景,但台灣任何的經濟成就從來不是單靠一個人能夠達成,脫胎換骨也不是換個當總統就能達成,對於強人政治的盲從,更是台灣人民 必須盡快打破的迷信。
- Jan 31 Sun 2016 12:21
商人無袓國?
大多數人對於商人面對國家利益的抉擇時,大多聯想到的是「商人無袓國」,生意人只會在商言商,唯利是圖,私人利益永遠擺在國家利益之前,國家利益的 重要性永遠是次要或不重要的考量。然而,從台灣近年來媒體所呈現的情況,似乎不只商人無袓國,藝人、政客、甚至國軍將領也無袓國,或者他們認定的「袓 國」,和其他台灣人民認定的「袓國」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有些人則認為台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對於某些政客或商人來說,他們不那麼在意 這個標籤,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政治選邊站,當他的主要生意是在中國市場,自然毫不避諱的選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他們來說,他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 人,生活在台灣的群眾,對這些政客或商人無可奈何,因為這些台灣的群眾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不是他們的生意,面對這群「台獨分子」,商人和政客可以選擇無 視。
- Nov 08 Sun 2015 20:51
從「work hard」轉變為「work smart」
這個時代很殘酷,因為許多人不管再怎麼努力,最基本的生活水準都難以改善,更不用說成家立業或是生兒育女。但這個時代也充滿機會,因為只要你敢走別人少走的路,持續精進自己的能力與見識,付出同樣的努力,「賣價值」的回報將會遠遠高過「賣時間」。
2013年,行政院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仍然有許多勞工的每月薪資低於3萬元,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有57.4%薪資低於3 萬,而30至39歲成家立業的人生關鍵期,276萬名勞工,每五位就有約兩位的薪資低於3萬,而且每個年齡層的勞工超過半數薪資都未超過4萬;而從行政院 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平均每戶一年的家庭消費支出是70萬以上,換句話說,即使薪資超過22K,甚至接近3萬,但年輕人要成家立業的經濟壓力實 在太大,養活自己就相當有難度了,如果還要生兒育女,就算是夫婦兩人都有收入,經濟壓力依然會摧毀整個家庭的正常生活。為了額外增加收入,勢必會把休閒與 休息時間壓制到最低,完全無生活品質可言,幾乎就是窮忙的人生。
- Oct 31 Sat 2015 12:19
年輕世代的「美國夢」或「奔頭」在哪?
很多人都聽過「美國夢」(American Dream)。18世紀美國獨立後,許多歐洲移民嚮往美國,當時只要肯願意努力奮鬥,任何人都相當有機會在美國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即使沒有家族父蔭、特 殊階級、貴人相助、龐大資產等外援,只要懂得利用美國這個新環境的各種資源,或者新的工業技術,甚至設計新的商業模式,輝煌騰達的人生並不是夢,它真的可 能實現。
- Oct 28 Wed 2015 17:45
好日子指數:以美式中產階級為指標
這是我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的文章,這是少數優質的國際視野網站,歡迎大家多前去瀏覽
- Oct 18 Sun 2015 19:57
知識爆炸的年代,學力比學歷更重要
- Oct 13 Tue 2015 23:55
知識爆炸的年代,學力比學歷更重要
- Jul 18 Sat 2015 01:16
失控的政府
「政府」是政治的一項發明,華人社會從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中,學習把上一任統治者推翻後,試著建立一個可以和人民溝通的「組織」。這個「組織」不是私人所有,而是公眾所有,那麼「政府」是什麼?西方國家所謂的「政府」,它是怎麼來的?
- Jun 25 Thu 2015 16:28
華人的社會共識:看見的當作沒看見
- May 29 Fri 2015 23:08
關於國家地位「正統」的重要性
Joe:「這是一篇很不錯的邏輯分析文,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把文句改成台灣人常用的語法,原本的文風是香港用詞。」
- Dec 14 Sun 2014 17:11
當世人回顧評價歷史時,你的思維可以有些不一樣
Joe:「chenglap寫得好文,讀者應該多看看這類能引起批判和思考文章,變化轉型,才是歷史唯一不變的道理。」
- Jun 11 Wed 2014 12:48
邏輯思維~教育難題的意外答案
Joe:「這個影像針對中國教育模式的結構做了很清楚的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 Jan 22 Wed 2014 07:34
教育改革是一場社會革命
- Jan 08 Wed 2014 00:36
也許一開始我們就搞錯了學習的意義
Joe在26歲的時候,有段時間在西澳大利亞隨著船隊出海捕撈漁產,和Joe同船的亞洲人還有另一位南韓人,當船長告知我們,在船上,每個人都 要輪流烹飪所有船員的餐點,南韓人驚訝的跟船長說,我不會煮飯做菜。船長傻眼了,竟然有人活到25歲了,無法做飯給自己,這樣的人如何在社會闖蕩生活。後來Joe私下和南韓人討論,原來南韓人和台灣年輕人類似,一路念書念到了大學,甚至是研究所,畢業後在南韓無法進入三星謀職,於是跑到澳洲旅遊打工,出社會以前,他根本沒有學過烹飪,不要說煮給整船的人餐點,就算煮給自己也沒辦法,他只會專業領域的知識,但出社會後才知道自己對科技業興趣缺缺,過去所學的知識在船上都派不上用場。
- Dec 10 Tue 2013 10:24
19世紀的排華文化
我記得我在澳洲工作的時候,看到亞裔老闆大多會雇用「黑工」,給那些勞工極低的薪資和待遇,職場工作安全係數低,毫無保障可言,那在澳洲是不合法的,我曾經去澳洲的Tax office檢舉台灣同鄉所就職的「黑工雇主」,同鄉的台灣人,第一時間擔心的,不是後續的法規處理,而是老闆如果被抓了,他沒了工作,他該怎麼辦?
- Dec 08 Sun 2013 15:55
應付未來新趨勢變化所需的觀念
1986年以來,台灣的大學數量增加非常快,從28間大學,1996年67間大學,2011年148間,2012年已經高達160間大學院校,但高等教育普及化,反而讓學生失業率上升,許多年輕學子並不了解就讀大學或者研究所的意義,大學畢業後可以選擇的工作機會不多,或者不知道要做什麼,當身邊大多數同儕大學畢業後都念研究所,大學生難免擔心沒有碩士學歷,無法取得求職優勢,只好盲從升學繼續攻讀研究所,結果完成碩士班學業後,依然不清楚自己未來方向,甚至進入職場後才發現,研究所所學與職場更沒有直接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