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台灣企業家曾說,產業界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雖然台灣有很多的博士和碩士,但創意人才多寡和碩士、博士的數量並無相關,產業的需求與學校教育所訓練出來的人才沒辦法搭配起來,但其實台灣過去曾經擁有許多人才,只是如今企業們逐漸發現,過去教育產出的人才泉源逐漸乾枯,人才也逐漸流失。事實上,這些問題在多年前就埋下伏筆,在多年後惡果反撲到企業自己身上。
用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美籍華裔的籃球好手林書豪,如果真的回到台灣進入籃球職場,林書豪在NBA的年薪加上周邊廣告效益,最保守估計至少也是千萬美元,台灣職業籃球SBL所有球隊球員加起來的薪資,還不及林書豪一人,因為市場太小、資源太少,投資的企業受限規模不願投入,所以根本問題不在於台灣沒有人才,而是台灣沒有留住人才的市場。就算真的有本土人才,這些人依然會跑出台灣,前往更理想的就業市場,這些例子在過去十年的科技業和近年的娛樂業都可以發現,缺乏市場誘因的情況下,人才競相往中國發展,人才不是沒有,是流光了,即使改變台灣教育的模式,依然沒有解決問題,因為人才根本留不住。
亞洲許多新興市場隨著人口勞動力快速成長,這些國家的產業發展出許多和台灣競爭的產品,加上網路科技勢力的崛起,台灣過去許多企業明顯適應不良,逐漸體會到不能用過去的方式在國際市場作戰,但企業主們卻不想先付出成本來培訓人員,反而想從教育體系中直接找到適合的人才,省去前置作業的成本。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業者思維,因為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在技術或營運能力方面,清一色都會領先學術界或學校數年的差距,幾乎不會有畢業生一出校園,就是完全符合一流企業所需的人才,技術和經驗肯定都得在公司內磨一磨。如果畢業生一出校園,進入該企業就能完全符合需求,那麼這肯定是二流企業,這間企業的水準太低了,僅僅是畢業生就能滿足需求。
台灣問題一:不懂「服務」的價值
台灣產業目前的問題在於「不懂服務的價值」,2002年以後,全球經濟和產業有了劇烈的變化,各種新行業從歐美和中國默默地醞釀,從電腦、手機、平板電子商品的演變趨勢就可以看到,這些大多是結合「網路」、「科技」和「服務」的複合產 業,科技之本,永遠是人,例如,一隻普通的手機,搭配網路App軟體、社群網站facebook的功能,「人類互動服務」所產生的相關功能,立刻提升好幾 個等級,在「科技產品」可以量產的時代,「服務」、「時間」、 「智慧財產」的重要性遠重要於「高科技研發」,「創新知識」的重要性遠重要於「複製知識」。過去以製造業代工為主的台灣人來說,「原物料和人力以外的成 本」都不算成本,對於思考「服務」的高附加價值更是難以想像,這也是台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上遇到的瓶頸之一,不懂得「服務」的價值,如何在國際市場販售「服務」,無法提升競爭力和營業利潤,如何吸引國際人才。所以追根究柢,問題還自在於台灣企業主的心態與思維,用1990年代的思維,在2010年代競爭,思 想落差數十年,這如何競爭?
台灣問題二:教育不符合時代需求
另一個問題在於台灣現在高中以下的教育,甚至是某些大學教育方式,早已不符合這個 時代的需求,目前的學校教育幾乎都是以複製過去代工產業的人員需求為主,而非教育國民思考,如同思考如同人型機器人一般,下一個15年內,全球主流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台灣教育根本來不及培育出來,這實在是台灣國際競爭力非常巨大的危機。
就台灣來說,1986年以來,台灣的大學數量增加非常快,從28間大學,1996年67間大學,2011年148間,2012年已經高達160間大學院校,但高等教育普及化,反而讓學生失業率上升,許多年輕學子並不了解就讀大學或者研究所的意義,大學畢業後可以選擇的工作機會不多,或者不知道要做什麼,當身邊大多數同儕大學畢業後都念研究所,大學生難免擔心沒有碩士學歷,無法取得求職優勢,只好盲從升學繼續攻讀研究所,結果完成碩士班學業後,依然不清楚自己未來方向,甚至進入職場後才發現,研究所所學與職場更沒有直接關聯,這種情況 下,畢業生自然和真實就業市場脫節。如今,不論是年輕人的能力遠不如學歷,校園所學不足以滿足職場所需,或是台灣企業怠惰、不願意付出成本培養人才、建構優質職場環境的因素,不管是前者或後者,或者兩者都有,都改變不了世界正在快速變化的事實,例如能源業的油頁岩開發技術變革、汽車業的製程和動力裝置變革、Big data在各產業的應用、生物科技的變革、傳統手機流行變成平板電子商品等,尤其是網路和科技快速進步的同時,每天都可能有新的些微變化,日復一日,累積成巨大的變化,不管是學生或是企業,都應該改變過去學習或營運的方式。
全球化,從世界各地招攬人才
其實全球在網路盛行的情況下,台灣企業面臨的市場並非更小,而是變得無比巨大,如同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一般,各個區域市場因為網路和交通工具發達而更加流通,要跑到其他國家營運獲利比以往更容易。當然,外國的競爭者也可以進入台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全球資本市場新舊勢力版圖重新洗牌,美國就是如此,國際企業為了到北美最大的全球消費市場,使出渾身解數,國際企業的市場不再侷限於國內,而是全世界,掠奪人才自然也是從世界各地取材。
美國的學校也沒辦法培養出所有領域的傑出人才,但美國可以招攬全球各地的傑出人才,頂尖人才可以來自於全世界任何地方,美國在科技、軍事、運動、電影、商業、管理、工業、航空等各種領域,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頂尖位置。這關鍵在於美 國政府把英雄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概念結合成高度資本化的強者社會意識,只要你肯拚,有能力,不管你是畫家、歷史學家、科學家、交易員、賽車手、音樂家、建築師、技術人員、運動員、船長、廚師等,只要你是每一個領域的強者,美國政府都會引導你能拿到高薪,用商業廣告與高資本化的方式,讓財富湧向各個產業的頂尖人員,優渥的就業待遇吸引全球人才移民到美國,參與競爭,同時提高美國的競爭力,因為就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間接提升美國人民的競爭力。整體而言,美國就業市場做到了,「給予人才一個滿意的就業待遇」,這就是台灣過去數年所做不到的差距,經過長時間的影響,台灣成了全球人才的獵場,全球企業都可以來台灣挖人才,因為國際一流企業輕鬆就可以給出比台灣本土企業更高的待遇。
阿里巴巴集團前CEO馬雲曾說,員工離職的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那就是「錢,沒給到位」,或者「心,受委屈了」。如果台灣企業老闆們,依然存在過去的營運思維,認為從學術界可以得到理想的就業員工,而不是從企業內部改革著 手,那麼不要說招攬人才了,連留住人才都是問題,這幾年企業經營慘淡的現象,短期內恐怕不會改善,另外,政府,應該從新設計台灣現在的教育制度於模式,改變評量的方式,台灣需要不只能在校園中考試取得高分、還要能保持靈活獨立思考的教育模式,培養能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從業人員,讓企業可以得到璞玉來雕琢, 而不是複製類似性質的人力,省去工廠的訓練環節,然後直接成為工廠的技術人員,這對國家未來競爭力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是短期殺雞取卵的作法,反而會讓企 業失去培育人才的機制。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publish-129.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