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何台灣的小朋友,從小被爸媽逼著念書,國小、國中、高中都能有相對優秀的成績,但在大學、研究、行銷與商業領域,表現卻遠不如歐美的程度。
考試給你分數的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固定答案的試題,另一種是沒有固定標準的試題,就是一個或幾個閱卷員的認同。
讀中學的時候,老師可能告訴你,你文章其實寫得很好,但是字太醜,所以出去考試不會高分,老師說的話反映了某個制度的事實,考試分數能反映的,前者代表的是你「面對一些已經有答案的問題」的運用能力,後者代表的是「你贏取長輩主觀認同」的能力,後者是沒有辦法之下的代替品,一個中文老師說你的文章好,只是代表他覺得你的文章好,卻不等於你的文章是有藝術性或渲染力。
考試分數高,不代表面對一些新的問題,沒有一個別人給你答案時,你有能力自己去想解決方法,我們這種追求複製已成功方法的行為,教育學稱之為「工業化教育」,這種教育的方式,方便在社會百廢待舉時,迅速填充高級勞工,比方說,當大家都沒地方住時,大量訓練建築師不會錯,在衛生資源不足時,大量訓練醫生也一定對,在制度和社會未穩定時,律師和教師都是多多益善。
但是,這種教育必然建立在一個前題上:「教的方法,教的東西,是一些行之已久的經驗和知識」,而這些知識和制度,又全部都是從歐美來的,所以我們根本沒有經歷過發展與設計出這些學程制度的過程,某程度上,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是一種人力生產上的代工主義,1950年代,歐美國家也曾經推行過「工業化教育」,可以快速的將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生產,工業化教育相當的流行,讓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快速大量複製。
問題是,市場會飽和,所有東西都是供求的問題,知識勞動力、高級勞工、專業人才,一樣會供過於求,工業化教育的結果,就是到處都有一些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因為競爭太大而互相割價,最後就變成了低價勞動力,用了前半生苦讀的知識,因為需求不足,而沒有發揮的空間。
歐美逐漸意識到,重點而不在於怎樣產生知識,而是怎樣生產能將這些不斷貶值的知識,變成更多不同產業的人,比方說,將過多的醫療人力變成美容和健康產品,將過多的工程師、教師結合行銷變成資訊教育等,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無法再用苦讀和考試去產生,相反,掌握消費者要求和感受、富有創造力和行動力、對自己志向有濃厚興趣想要去實現、富有積極性的人,就變成了關鍵的人才。
因為這種模式,和苦讀、機械化考試教育是相反的運作邏輯,不斷被強行安排時間表,一天到晚都沒有自主權的孩子,習慣了一切都是被人安排,自然更難發展出積極性,因此,減少這些沒必要的強迫性,讓孩子自己去玩,從玩耍中,他們會學會很多不同的東西。
例如,讓小孩自己策劃整件事,可能很幼稚,但這卻是重要的經驗,比方說,像小朋友去召集一群人打棒球,玩遊戲或社團,慢慢摸索如何找到自己的能力,或是建立自己完成一件事的能力,讓他們早些發現自己的志向和興趣,使這些人很早就學習了相關的知識,例如有興趣做電玩的,可能六歲就開始寫程式了,寫個數十年,跟到了高中和大學才開始學習相比,能力當然不一樣。
和人相處,領導的能力,因為和同伴玩,定必會產生爭執,會打架,會吵架,這些事情小時候經歷越多,長大後就越懂得處理,相反,一天到晚窩在書本前,出去工作後就要從零學習了,在玩耍中,小孩子會互相競爭,不論是體育、遊戲機、藝術,甚至是爭風吃醋,競爭會成為最好的評審方式。
和老師說你的文章怎樣,你自己打嘴炮交到多少朋友才是真實的,老師說你的畫好不好,有多少其他小孩子喜歡才是真實的,老師知識多,但老師的認知世界都是過去的歷史,小孩子代表的是未來世界。
不是說東方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哪個就比較對,而是社會需要甚麼人才時,就需要怎樣的教育,今天臺灣不是欠缺技術人才,而是欠缺有足夠的勇氣和視野的創業者時,這種教育就不符合時代,當然這種教育也有後遺症,那就是沒有平等,有些人先天就是甚麼才能也沒有,給他自由也不知道應該幹些甚麼,這些人可能比較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做什麼,迫他們去做,否則就會迷失方向,那麼這種教育就不適合這些人,他們會變成既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行動力,既當不了領導者,也當不了核心或部下,那麼在這種教育下,他們墮落的機會比較大,但是在工業式教育下他們大抵還可以有一技之長。
假設世界再一次陷入戰爭,再一次重建,無疑地,工業式教育會再度興起,因為我們很清楚需求在哪裡,只要盡快生產這些人填滿需求就好了,但當市場再一次飽和,我們還是需要能突破的人才,那麼就不是工業式這種教育所能生產的,美國的教育會產生一流的企業家,頂級的所有人才,最好的老闆,最好的投資家,以及最能獨立處事的員工,但同時也會產生一群完全被遺棄,品德和能力都崩潰的廢材,可是在資訊時代中,一個這樣的強者,頂得過百萬個廢材,現在是三百個臭皮匠也頂不上一個諸葛亮的時代,我們的質素比較平均,可是這種平均素質在21世紀並不是好事。
本文經網路作家Chenglap同意後,經Joe整理與加入資料,改編而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